博物馆文博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的思考

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文博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传递给观众的重要职责。如何技巧性地讲好文物故事,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是博物馆文博讲解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于讲解员而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解技巧,讲好文物故事,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

一、文物讲解技巧需把握的两种关系

针对博物馆文物的讲解,要确保讲解技巧达到一定水平,应当对文物讲解的两种关系,形成切实把握。

(一)现实与历史

文物讲解的技巧,要把握好文物的现实与历史关系。一方面,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以通过文物故事来反映历史事件和风俗习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文物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文物故事的讲解也需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如观众的需求、文物的保存状态、展览的空间和时间等。

作为讲解人员,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观众既能够了解历史,又能够感受到现实的意义。在文物故事讲解中,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物和场景进行不同的考虑。例如,在古建筑的文物故事讲解中,需要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讲解古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利用价值。

(二)真实性

文物故事讲解中的真实性,是指讲解人员需要准确地讲述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保证真实性,也是文物讲解技巧的一个重要前提。文物故事讲解的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观众的尊重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文物故事讲解中,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物故事讲解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讲解人员需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进行文物故事的讲解。其次,讲解人员需要对文物故事进行准确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确保讲解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最后,讲解人员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避免过度解读和误导观众。

二、文博讲解员应当具备的讲解技巧

针对博物馆的文博讲解员而言,要讲好文物故事,应当具备一定的讲解技巧,比如语言方面的技巧,和观众沟通的技巧,与时俱进的知识积累等等。只有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让讲解技巧具备更高的水平。

(一)语言技巧

文博讲解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语言技巧,这是他们从事文化事业的必备条件。专业化的语言技巧,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准确的语法表达、丰富的词汇量和流畅的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通过专业化的语言表达,文博讲解员可以更好地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在文物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需要运用专业化的语言,避免使用通俗化、低俗化的语言,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词汇,以免让观众感到无法理解和接受。专业化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文博讲解员的职业形象和专业水平,还可以增强公众对文化事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通过专业化的语言表达,讲解员可以更好地传递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事业的传播和交流。

(二)沟通技巧

在文物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不仅仅是要对文物进行讲解,还需要和观众做好沟通,这是保证讲解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讲解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和观众进行有效沟通。一是要保持简洁明了,在和观众沟通时,要精准、简洁表达要求,让观众易于理解。二是要控制情绪,一些观众可能存在不当行为,在沟通时要控制情绪,友好沟通,不能表现出负面情绪,以免引起冲突。三是要紧扣文物讲解,和观众的沟通,要始终围绕文物讲解来进行,尽量避免无关的沟通内容。

(三)知识积累

扎实的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历史、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文博讲解员才能够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更好地进行文物故事的讲解。在文物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需要准确地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避免出现错误和不准确的情况。同时,讲解员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文物的解读和讲解。扎实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文博讲解员的自信心和专业水平,增强公众对文化事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文博讲解员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扎实的知识素质是文博讲解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的传播和交流。

三、博物馆文博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的技巧方法

(一)转变讲解方式增强互动体验

传统的文物讲解方式容易造成观众的疲劳和不满意,因此文物讲解员应当转变讲解方式。互动式、多媒体式的讲解方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文物讲解员可以通过展示文物的图片、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形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通过在展览中设置互动屏幕、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科技元素,让观众可以更加生动地体验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此外,文物讲解员还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方式,例如通过游戏、问答、演出等形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加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与观众互动,讲解员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物,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提高文物故事的传播效果。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讲解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物故事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文物讲解应当做到因人而异

在文物讲解过程中,讲解人员应该根据不同观众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讲解方式和内容。由于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不同,他们对文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文物讲解员需要针对不同的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策略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专业观众,讲解员可以深入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对于普通观众,讲解员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文物的故事和价值,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此外,讲解员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和需求,随时调整讲解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比如,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发现观众对某一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讲解员可以适当加强对该方面内容的讲解,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讲解词

在博物馆的文物讲解中,要讲好文物故事,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对讲解词不断做出更新,确保文物讲解词符合时代发展,能够在文物讲解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对于讲解词的更新,应当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切入。

第一,要根据观众的背景和需求,更新讲解词。针对不同的观众,讲解员需要灵活调整讲解词的内容和语言,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比如针对小学生群体,讲解词就要灵活生动,使用一些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对于年轻人,则可以多引入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和文化梗,将其与文物讲解结合起来,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于文物爱好者,则需要使用专业性的讲解词。

第二,要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更新讲解词。随着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发展,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解释,讲解员需要及时更新讲解词,让观众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要根据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安排,更新讲解词。博物馆可能会举办新的展览或活动,讲解员需要相应地更新讲解词,向观众介绍最新的内容和亮点。比如在中秋节、国庆节或是春节等传统节日,会举办和节日相关的主题展览活动,那么讲解词就应当向传统节日靠拢,将文物和节日融合起来。

(四)利用专业知识提升文物魅力

文博讲解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深入的解读和讲解,提升文物的魅力和观赏性。在文物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可以通过专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物。讲解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风格、技艺特点等方面,深入讲解文物的故事和价值。在讲解中,讲解员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使文物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和解读,文博讲解员可以提高文物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文博讲解员还可以通过讲解中的互动和讨论,启发观众思考和探索,提高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和理解。

(五)利用情感讲解引发游客共鸣

情感讲解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从而增强对文物的情感认同和体验感。通过情感讲解,讲解员可以将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与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让游客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物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例如,在讲述文物的历史故事时,讲解员可以通过讲述文物的主人公、背景、事件等方面,揭示文物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引发游客的共情和感动。此外,讲解员还可以通过音乐、影像等方式创造出情感氛围,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物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通过情感讲解,文博讲解员可以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增强游客对文物的认同感和体验感,从而提高文物故事的传播效果。同时,情感讲解也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意义和价值,促使游客对于文物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文博讲解员应当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作为文化事业的从业者,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历史、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技能。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学习的状态,了解行业发展和趋势,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在工作中,文博讲解员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要保持学习的状态,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在工作中,文博讲解员需要积极回应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观众满意度。

(七)灵活应对文物讲解中的突发问题

在文物故事讲解中,文博讲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文博讲解员可以采用一些应对策略,例如调整讲解节奏、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等,来缓解观众的压力和不满。其次,在遇到自身失误的问题时,文博讲解员应当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前准备好讲解内容,以保证讲解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提供正确的信息和解释,以提高讲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博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备多种素质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化的语言和扎实的知识是讲解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需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尊重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口碑。(来源网络,侵删)

博物馆语音导览,进入亚米级定位新时代

亚米级定位,即定位精度误差在1米以内,使位置数据服务达到了实时误差率更低。在语音导览自动化领域,从米级到亚米级的定位跨越,为展品讲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做到精准定位实时感应,自动讲解如影随形。

深层互联

亚米级定位:精准讲解的新高度

亚米级定位,凭借在1米以内的微小误差,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服务,成为领先业界的定位技术。这种技术的日常应用场景便是汽车导航。传统导航在车辆进入辅路后仍以主路作为参考,或在多个分岔口提示“右前方行驶”时难以选择正确车道。而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让导航能精准识别车道,尤其在复杂路口提供高精细引导,提升用户体验。

这一突破性技术,如今也应用于展厅、展馆和景区,为自动导览讲解精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展品的自动讲解位置只能按展区识别,进入展区范围后自动触发语音讲解,误识别与误触发率高,经常眼前所见和耳边所听并不一致。有了亚米级定位技术,讲解点的间距可以精确到1米以内,达到展品级。这个精度的提升,使得展品之间的讲解,从【展区级】跨越至【展柜级】,可以准确展现更多展品,让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能被细细倾听,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有效传播。

博物馆导览

深层互联:语音导览巅峰之作

致力于智慧语音导览领域多年,深层互联投入巨资研发,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亚米级高精度自动讲解的功能。该技术将自动讲解点位的间距,从展区的3~5米缩减到展柜内展品之间约1米,从而彻底颠覆了博物馆展陈讲解的方式。

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便是这一技术的杰出代表。这款设备可以挂在耳朵上,采用360度可旋转的非入耳式人体工程学设计,使用卫生、舒适。系统自动识别游客定位,实时向游客推送语音讲解,支持切换13种语言,游客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收听。同时,耳机还可以对接景区导游的广播系统,包括播放欢迎词、安全提示、注意事项、背景音乐等,实现了多种需求的实时管理。

自动讲解耳机

全能集成:多功能讲解器的惊艳表现

另一款明星产品“多功能讲解器”,则进一步彰显了深层互联在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它同时适用于自助导览和人工导览,游客只需携带一种设备,即可在不同导览方式之间自由切换,满足多样化需求。

自助语音导览模式下,游客可根据自身位置自动接收到精准的语音讲解。而在人工导览模式中,无需更换设备,讲解员通过无线麦克风实时讲解,游客佩戴耳机收听。设备还具备强制模式切换、一键播放功能、团队呼叫、分组管理和预警等多项团队管理功能,有效提升了团队导览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科技赋能:博物馆语音导览的未来

无论是自助导览还是人工导览,深层互联的技术创新都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旅游注入了强大动能。通过科技手段,传统展馆和景区得以提升游客体验,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高服务满意度,实现口碑与引流的多重收益。

新时代博物馆讲解的文物活化理念与技巧

在我国占比最高的历史类博物馆中,文物一直是展陈体系的重点,“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如何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成为当代博物馆人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典藏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她的灵魂,而讲解员则是掌握灵魂的人。”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讲解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观众需求的多元化,如果继续满足于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固有方式,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知识和情感的滋养,削减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信心,更会使博物馆逐渐丧失专业性和独特性,最终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公信力与品牌形象。创新优化讲解理念与技巧,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让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以鲜活姿态与观众对话,是新时代博物馆讲解的应有之义和不懈追求。

一、博物馆讲解文物活化理念的内涵

作为客观、真实的文明物证,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它是活着的历史,既要保护文物安全,也要让文物‘下凡’,走入百姓生活。” 展览作为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社会效益转化,通过展览,许多深藏在博物馆库房里的文物得以走上展线,进入观众的眼帘,让观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但现实状况是,虽然展厅中有展板、多媒体辅助装置、模型、沙盘、半景画等,可以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例如历史背景、器物年代、尺寸、质地、器型、装饰纹样、出土地点等,但对于大多数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而言,本身不具备相关学术背景知识,得到的只是信息片段,依然很难真正读懂文物,了解文物的深层价值内涵,甚至最终也无法充分领会展览的核心思想和策展人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这就导致博物馆知识传播效率大打折扣。讲解员作为沟通展览与观众的桥梁,如何将文物讲“活”,立足文物,而又超越文物,意义重大,也充满挑战,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文物本体信息

基本物理信息是基础,视觉的直观描述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除了引领观众仔细观察欣赏文物的外在关键特征、细节性亮点外,成分、工艺、功能、使用者身份、科技考古检测数据等也值得关注。其二,弄清文物来源,如果是传世品,认真了解其入藏经过、流转的故事,是否与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气节有关,如果是考古发掘品,要掌握其出土地点、遗址属性、自然风貌、出土时具体位置、器物组合、墓主身份等,正如方向明所说,通过科学的考古手段获取的出土物,以及其所在的出土环境(context),是历史类博物馆最大的对象和价值。

(二)文物关联信息

国内文物展览主要分为艺术品展览模式和历史考古类展览模式,无论哪一种,文物的附加信息资料,即文化背景都是不容忽视的。精品文物固然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节点,也是重点讲解对象,但日常生活用器、工艺品,货币、甚至生产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描摹着人民大众最鲜活的生活和生产画卷,即便是残缺品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些是由于地下埋藏环境的侵蚀,有些可能是人为所致,也许代表着某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或者某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所以新时代的文物讲解,深入挖掘物人关系是重中之重,透物见史,透物见人,运用系统化和整体性思想,复原古人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族群文化,探秘古代社会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宏大背景,才能揭示出历史的抽象本质。

( 三 ) 文物价值阐释

可分为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两个维度。弗里曼·提尔顿认为博物馆阐释是“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应该是通过原始物件、亲身经历以及丰富的媒介手段,达到启发、揭示价值、意义和关系,而非仅仅将客观事实简单化地告诉观众”。历史性是博物馆讲解必须坚守的原则,记录历史,才能更好地观照未来,引导观众触摸历史,感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强大生命力,见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性则是指讲解必须具备现实意义,历史的滚滚长河遥远而又陌生,要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读懂历史,解锁与古人心灵对话的密码,需要将讲解历史文物与映射现实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观照世俗生活,感悟人生智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历史的亲近感,与文明深切相拥,用文物涵养情怀,为未来凝聚力量。

二、博物馆讲解的文物活化技巧

(一)讲解的学术性与通俗性

考古学家汤姆森(ThompsonM.W.)指出,考古学家对考古证据的阐释是初级阐释,而以普及为目的,将这种考古阐释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公众是为二级阐释。博物馆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毋庸置疑,讲解一定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否则只能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但拘泥于现成稿件的程式化讲解,或是照着展板读的讨巧做法,远不能满足新时代观众的文化需求,久而久之会造成“讲解员厌讲,观众厌听”的局面。讲解的学术性不仅是展览内容和学术观点的简单传达,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即根据展览大纲、讲解文本和学术资料,将专业知识有效分解、验证、提炼、联结、积聚、重构,对重要知识点可进行适当拓展。讲解员的学术素养和前瞻眼光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和自我修养。

另一方面,基于考古类型学的器物描述往往采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这种风格用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或是会议、讲座、录制视频等场合固然无可厚非,用于博物馆讲解则不合时宜,显得古板、枯燥又乏味。博物馆学习与学校教育不同,是一种非正式的自由学习,是在博物馆特定空间中自主探索、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文物作为博物馆独有的资源,是激发公众深思、唤醒公众情感、实现意义建构的绝佳“教材”,让观众在自然、舒适、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知文物承载的中华文明力量,讲解文本的设计非常关键,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生动、更感性、更柔化的表达方式,介于书面与口语之间的语言形态,转变成公众所能理解的知识和信息,再进行输出。

(二)信息的“解码”与“编码”

信息解码,是对文物及其相关信息深入解读,提取其中重要知识点,信息编码则是按一定逻辑进行梳理整合,把重点文物、人物、事件编织到新的情境和秩序中。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其一,面对海量文物信息,如何合理取舍?据《2022 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 2000 年的 12 秒,下降到了 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则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 150次,平均每 6.5 分钟看一次手机,在网络时代专注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当观众走进展厅,如果讲解员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彼此间的游离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笔者认为,信息取舍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文物本身内涵的深浅,即是否有“看点”,虽然现代公共博物馆早已告别了“珍奇柜”时代,但瑰宝重器确实更吸引人们的目光,促进美学层面的享受,蕴藏的信息量也更丰富;二是预估观众的接受度,基于考古学 / 历史学的某些信息,对研究人员可能非常重要,但在面向观众的阐释和展示层面,可感知性、趣味性和触动性不强,可以酌情舍弃,否则反而会造成观众的厌倦和无所适从;三是抓取文物与展览主题的高匹配信息,讲解文物不必也不能事无巨细,有些要细讲,有些以器物组合的形式讲,有些则点到为止,紧扣亮点和热点,有的放矢,才更可能激发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其二,信息的组织和编撰。当代博物馆展览的类型日益多元,不同展览采取的传播策略也各有千秋。有以文物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为诉求的“审美型展览”,也有尝试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传递观点、践行教育职能的“叙事型 / 主题性展览”,且后者日益占据主流,严建强指出,20 世纪80 年代起传统博物馆展览模式开启了“由物到事”的革新,实物展品不再仅仅是欣赏的对象,也不再是博物馆展览中唯一的陈列要素,而成为故事叙述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扮演着故事叙述中物证的角色,即“信息定位型展览”。不过虽然策展人有清晰的理念和逻辑构思,但囿于很多现实因素,理想化的展览效果通常很难达成,大部分观众获得的信息依然是碎片化的,讲解员的任务就是串珠成链,确定讲解原则,理清讲解思路,根据主题合理构建讲解框架,对观众进行真实、清晰、客观、完整的历史叙事。把握好讲解比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其与展览主题高度契合,以此推动展览逻辑线的发展。

(三)“观众视角”的多元阐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飞速增长并呈现多元趋势。约翰·H. 福克认为,与身份相关的需求和兴趣是影响个人参观博物馆体验的主要因素,但博物馆现实也在改变和塑造个人参观体验。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强化博物馆专业知识传播能力,增加观众的参观受益,是博物馆人努力的方向,当讲解活动从“展品视角”转换成“观众视角”,意味着博物馆日益走向多元和包容,开放与共享。

博物馆语境下的多元阐释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因人施讲。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必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面对各种人群都能演绎恰如其分的文本,面对学生,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有效区别于学校教学方法,以博物馆视阈的关注点讲述文物故事;面对老者,可以多从国家和民族记忆的视角展开,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结,以物润心,以情动人;面对专家学者,切忌泛泛而谈,可以独辟蹊径以学界热点和争议问题切入,将展览线索和文物内涵娓娓道来;面对公务人员,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精准亮出展览最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深度阐发重点文物,有效回应特定参观需求。

其二,多角度。在博物馆化的过程中,文物的生命历程大致分为“考古发掘品—藏品—展品”三个阶段,入藏时“原生语境”会丧失,走上展线则面临“再语境化”的问题,伊恩·霍得指出,实物的“文本”必须面向众多的“阅读”和“解释”,在博物馆讲解中,文物就是实物的“文本”,切忌简单化和片面化,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剖析文物的多维度信息,从功能、技艺、审美、科技、外交、政治、军事、人文等方面探寻价值,聚焦个性化特征,运用发散性思维,文物在历史时空中的形象会更立体、更生动。

其三,多学科。一方面,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艺术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已经广泛介入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在策展领域,多学科视角并存的方式对于刻画历史图景、揭示历史本质、丰富展览意涵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博物馆讲解需要在“历史叙述 + 器物赏析”的模式基础上,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知识,渗透最新学术成果,立足观众盲点,讲解新材料、新思路和新观点。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时代,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讲解技巧中,对调动观众个人情感、生成理性认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情境、空间与想象 

捷克博物馆学家贝尼克·斯坦斯基提出“博物馆化”的概念,认为博物馆化是人类对物的一种独特的认知与态度,其本质是将物从现实时空中抽离出来,使“物”转变成“博物馆物”;谢开认为“博物馆化”的表征意义是从原初情景解构与新情景再建构的过程;黄洋指出,进入博物馆的物会经历一系列过程,被赋予各种角色和身份,在博物馆承担新的功能,博物馆化(musealization)意味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变 。在传统“以物叙史”的策展模式下,文物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文物对展览主题的诠释度有时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历史或逻辑缺环,同时传统博物馆展陈方式的局限,导致文物往往以静态罗列方式呈现,这些都为观众理解文物隐形信息增加了难度,也是博物馆讲解需要着力攻关的方向。

哲学阐释学认为“我们阐释一个文本,是要听到文本对我们说了什么,而文本说了什么,这不是一种现成固定的东西,在文本面前,阐释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参与到文本的言说之中”,讲解员作为阐释者拥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是公共阐释的“总编剧”/“总导演”,讲解以历史文物为核心的同时,也要注意空间情境和氛围的有效调用,如展厅中多媒体辅助装置、展板、模型、沙盘、半景画等,积极引导,留心观察,有机结合,营造博物馆空间特有的学习情境,还能缓解参观过程中的审美疲劳和身体疲劳。同时,讲解中适时融入情节和故事,可以有效弥补展览叙事的缺陷,为观众创造相关信息的关联,也为观众拓展想象提供了绝妙的空间,正如金姆·赖斯所说,讲故事是历史博物馆的核心形式,故事导览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在人和物之间创造更加整体性或个性化的交互。此外,对于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讲解员也不必刻意回避,过分审慎虽然不会出错,但无形中也错失了深度阐释传播的可能性,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合理推测,并借机抛出探究性问题,真诚的互动交流可以增进观众理解,启发观众深思,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新意义生发的公共服务新空间。

三、结语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讲解也面临深刻变革,要与时俱进,创新争优,以客观公正的视角、专业前沿的知识,细腻生动的语言,优雅自如的沟通,落落大方的仪态,鉴往知来的胸怀,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探寻遥远的文明之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来源网络,侵删)

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纸质材料、电子信息转化成具有多媒体性质的可视图像和交互式媒体数据。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以实物为载体,通过对各种信息手段的利用和改造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普及,新形势下的新型媒介为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可能。本文分析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应用的背景、目的、意义,概述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意义,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应用的技术,以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前景和挑战,总结现有转型成果,提出展望。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信息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传统的纸质材料和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途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后形成新文物实物模型。博物馆数字化的实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够增强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认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逐渐呈现多元化、综合化和数字化等创新特征。

国外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法国巴黎第一家数字艺术博物馆是由当地的私人艺术机构筹建的。在 AtelierdesLumières,每年都会有很多艺术家在此举办艺术展,比如说凡·高名作的展览。该数字艺术博物馆的前身为废弃的铸造厂,通过大量应用投影机和空间音响设备,将各种名作拼接设计,搭配空间排布实现高质量投放,并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打造艺术梦境,让场馆内的场景随着音效不停地变换,在虚幻的场景中提升到馆参观人群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日本有一家数码艺术博物馆,该馆由 520台电脑和 170 台投影机构成,并使用大量传感器驱动,使得艺术品之间未有明显的分割边界。当参观者进入其中时,投影也会随着游客的变化而变化,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受。韩国最大的多媒体数字艺术博物馆 JEJU 由文体观光部门及文化产业振兴院筹资建立,并于 2020 年 9 月正式对外营业。该博物馆的前身为废弃的音响制造厂,馆内通过光与声的运用,结合传感交互技术与投影映射技术,展现馆内不同的自然空间和相关内容,进而为游客打造一个多元化的艺术空间。从国外博物馆对光电、声音以及图像等数字资源的利用来看,都是通过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方式,利用传感交互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来营造逼真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展现艺术作品,让游客沉浸其中。

国内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城市周边游、短途旅游成为人们首选的休闲出游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动力。以目前取得优秀成果的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为例,故宫博物院成为博物馆数字化成功转型的代表性博物馆。故宫数字博物馆的转型以先进数字技术手段为主,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精美的数字场馆项目。故宫数字博物馆主要是指端门数字馆,该馆在端门城楼附近展示我国关于古代的建筑与馆藏文化,结合数字技术实现场馆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场馆内应用数字绘画,加强文物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拉近游客与文物的距离 ;与腾讯联合开发网络建筑文化游戏,让游客在游戏的沉浸式体验中,全面了解故宫建筑文化,增强游客文化自信 ;场馆内通过机器人导览,游客可以了解场馆的分布信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年来也用数字化技术,加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设计上,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利用专业相机全方位地拍摄馆藏文物和博物馆的空间格局,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游客可以登录相关网站远程了解文物 ;设计高山流水的小程序游戏,通过游戏的互动体验了解古琴的由来、结构与制作,通过古琴互动体验,展现古代文化 ;通过数字影像技术,由虚拟导览员带领游客感受重庆的市井文化。当前,多数博物馆以传统结合现代的方式,让馆藏文化的展现更加灵活。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而另一些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技术探讨

三维重建(3D Reconstruction)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主要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当前,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使用到的三维重建技术包括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重建系统、第三代工业 CT 技术以及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四类。从各类技术的使用来看,第三代工业 CT 的价格贵、体积占比较大 ;三维建模系统所需使用的仪器多,便携性不佳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体积小,但不易推广和使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则以普通相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实现三维重建来模拟真实的三维模型。在张家界博物馆中,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明代铜佛像的三维重建,通过影像采集佛像仰拍、俯拍、正拍的角度拍摄得到的基础信息,随后通过影像数据处理的方式,筛选高清画质清晰的照片,将得到的照片合并为整体。利用 Agisoft PotoScan 软件建立模型,在合理控制误差的基础上,实现铜佛像文物修复。

虚拟现实技术 XR

过去,博物馆只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游客提供展览服务,服务的范围有限。在传统博物馆的限制条件下,技术限制、展览限制以及场地限制等问题,导致众多的文物只能在博物馆展出,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被放置在库房中并未向外展出。如果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不对外展出,群众也无法了解文物的内涵。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下,可以在互联网终端或者是智能终端参观博物馆,进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参观空间。在突破空间限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博物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摆脱传统博物馆展出限制的基础上,数字博物馆可以向群众展示更多的馆藏文物,有效提高馆藏文物的使用效率。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中,能帮助观众更加清楚地看清文物的样式、结构和纹理,也能深入地挖掘文物价值,以展示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并生动地展示文物。

智能语音导览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与博物馆的结合,智能语音导览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向。互联网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向好,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成为博物馆导览的主要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论坛等,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博物馆。以成都金沙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来看,其引进自助导览机和讲解设备,在游客进入场馆区域参观时,游客可以选择租赁自助导览机,跟随内容讲解了解场馆的内容。通过智能语音导览的实现,让公众的参与感与知识获得性有效提升,满意度也更高。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于数字化资源,实现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文物保护与展示层面,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采集博物馆音视频、文字等资料,完善藏品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 ;在场馆数字化设计层面,依靠虚拟现实技术、屏幕投影技术等实现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呈现,打造数字化的互动场景,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在文创产品层面,积极构造 IP 产品,利用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特色的消费 IP,等等。(来源网络,侵删)

无线讲解器怎样才是有效挑选?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值不值得入手?

无线讲解器作为现代智能导览工具,取代传统扩音设备而来,致力于构建更智慧、更健康的旅游体验,在博物馆打卡成为新型社交日常的今天,逐渐为我们所熟知。

无线讲解器

当前,无线讲解器市场日益繁荣,不同品牌覆盖高低端各种需求,丰富了我们的选择,那么,怎样才是有效挑选?如何判断高性价比的讲解器?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需要讲解器,而不是传统的扩音器?

以往的旅游,往往混乱嘈杂,导游用喇叭大声喊话,游客争先恐后拥挤不堪。这种粗放的旧式导览不仅技术和形象落后,还造成旅途负担,最突出的是噪音污染,破坏景区环境,让游客无法安静有序地参观与欣赏。

传统扩音器带来了种种问题:

  1. 笨重不便,徒增负担;
  2. 噪音扰民,破坏环境和参观秩序;
  3. 声波震动,不利于文物保护。

因此,许多景区和博物馆已禁止使用扩音设备,现代无线讲解器应运而生,成为游客参观时的标配。

无线讲解器是什么?

无线讲解器是一个一对多的讲解系统,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导游通过发射器讲解,游客佩戴接收器耳机收听,从而实现远距离即时通讯。相比传统扩音器,优点明显:

  1. 无噪音污染:声音不外放,有效避免噪音。
  2. 小巧轻便:体积约为手机的1/3,重量轻至30克,轻便易携。
  3. 通讯距离远:音量不会衰减,无论远近,都能清晰收听。
  4. 团队管理功能:可以高效带团和批量管理。

无线讲解器通过科技赋能,取代噪音扰民的扩音器,构建了全新的参观旅游模式。它与导览导游具有天然的适配度,但却不止于此,今天,它不仅是景区、博物馆、企业展厅的重要导览工具,在政企接待、研学旅行、教学培训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对多讲解器

划重点!购买无线讲解器的关键关注点

那么,购买无线讲解器有哪些要注意的?判断讲解器优劣的标准有哪些?以下是重点。

外型。目前市场上有手持式或者头戴式、领夹式等各种讲解器,各有不同的侧重。

其中,手持式代表了权威专业的讲解方式,是当前主流的讲解器,大多数场合都可以使用。但它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如占用一只手,时间长了会累手,不便于双手展示或动态展示,不讲解时,需要有口袋或者包包来放置,对着装提出了额外的要求。通常它还需要配备头戴式麦克风,不仅繁琐累赘,还会拉低颜值。

头戴式讲解器不占用双手,束缚少,适合个性化、动态的讲解场合,但受众面小,应用空间有限。

领夹式讲解器借鉴了领夹麦的原理,内置麦克风,不需要再佩戴麦克风。它夹在衣领上就可以使用,解放双手的同时,更具科技感和时尚感。手持式讲解器适用的场景,领夹式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舒适度。讲解器在不断向体量轻小发展,为参观出行减负,尤其与游客体验密切的耳机。耳机分为入耳式或者不入耳式两大类,在舒适度和安全卫生上有不同,相应会带来不同的运维成本。

入耳式即耳塞式,听筒探入耳道,可以固定和支撑耳机。入耳式容易引起耳朵胀痛感,久戴会损伤听力,由于不特定人重复使用,还存在卫生隐患。一般需要在耳塞上蒙一次性的耳套,但会造成额外的人力物力成本。

不入耳式通过耳挂挂在耳朵上,不探入耳道,因此不会引起耳朵胀痛,适合久戴。卫生隐患也要小许多,不需要使用一次性耳套,运维成本得以降低。

耳挂的材质也很重要。柔软硅胶耳挂能提升佩戴的舒适度,塑胶细耳挂过硬过细,会造成紧勒压迫感,不宜久戴。

通讯距离。远距通讯意味着核心强大,信号稳定强劲,抗干扰力强,在户外队伍拉得很远的情况下,能保证联系在线,从而减少队员走失掉队的风险,在孩子们的研学旅行中尤其重要。

音质音量。好的音质能带来生动悦耳的参观体验,有些讲解器使用廉价的发音器件,音质差,音量小,有的甚至还带有底噪,都会让参观导览体验不那么理想。

降噪。热点景区和博物馆大多人满为患、喧嚣吵闹,带降噪功能的讲解器能屏蔽环境噪音,清晰地讲解和收听。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参观,降噪功能更是刚需。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讲解器的降噪功能并不理想,形同虚设,有的讲解器使用廉价降噪芯片,虽能达到降噪效果,但压缩过度,声音失真严重。

续航力。电子设备带来的负作用之一,就是各种电量焦虑,无线讲解器也不例外。有的讲解器续航力不足,甚至无法支撑一场完整的接待,有的电池放电性弱,衰减严重,半年以上就无法正常开机使用,这些都是需要避雷的。

回到开篇的问题,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怎么样?

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怎么样,值不值得入手?这是当前比较火的一款讲解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很亮眼的销售业绩,在国内著名景区、博物馆以及一些上市公司的展厅都有应用,今年1月还引入英国宾利汽车公司,为这个世界顶级豪华轿车品牌提供讲解服务。

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是深圳市深层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去年2月首发,经过300多天的优化,今年3月推出了升级版,接受了“五一”、端午等长短假期的实战检验。下面我们从各个维度审视一下这款讲解器。

外型设计

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采用亚克力材质,小巧的方形盒体,背部有夹扣,可以很方便地夹在领口处。它的重量极轻,只有32克,像一枚领夹,适合全天佩戴轻松讲解。

它采用黑灰撞色设计,极简主义造型,自带松驰感,我们常见的参观场合,如博物馆、景区、工厂或车间,都可以适用,着装上,职业正装或者休闲服、民族服都可以,不挑服装不挑人。它具有低调庄重的设计感和品质感,应用在高端商务和政企接待中,能很好地彰显接待方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形象。

音质与降噪

第二代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引入了声学大师调校,采用专业拾音元器件,对标演艺级原音再现,高清音质细节丰富饱满,具临场感,可以实现情感的无损传递,带来生动悦耳的听觉体验。

市场上讲解器降噪功能大多形同虚设。二代领夹式运用AI降噪技术,搭载高性能处理芯片,实时降噪,只留人声,降噪效果显著,即使在工厂车间等噪音场所,也能清晰讲解和收听。

导游讲解器

远距通讯

从实测来看,在无遮挡条件下,IndoorLink领夹式最远通讯距离可达400米,而同类产品大多为150-200米。这意味着更强劲信号和更强穿透力,远距不衰减,超低延迟,不受跨越层、架空层等复杂空间结构的影响,保障清晰稳定的声音传输。

值得一提的是,领夹式讲解器支持999+频道,无需手动调频,运用自动跳频技术,多个团队可以同时同地参观互不干扰,热点景区无惧串频。

接收耳机

现在我们来看看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的接收端部分,与用户体验关系更密切的耳机。

与发射器的高规格一致,接收耳机的表现也同样可观。它采用了安全卫生的不入耳耳挂式,硅胶亲肤材质,人体工程学设计,能稳固贴合各种耳型,佩戴轻松舒适,不易脱落,也不会磨伤皮肤。

耳机内置13mm定制大喇叭,搭载HIFI级复合振膜,音量足,音质清晰纯净。另外,它运用了无震感传音技术,能减少对耳膜的冲击,久戴不伤听力,受到老人和儿童观众的欢迎,是全龄友好型接收耳机。

耳机体量轻小,仅重11克,戴在耳朵上如裸耳般无感。小巧优雅的造型,颜值与功能兼具,在高端商务接待中,能很好地为自身品牌形象代言,同时体现对访客的尊重。这也是很多大型集团公司选择它的原因。

续航与运维

在续航上,这款讲解器也是相当给力的。它采用了大容量聚合物锂电池,放电性能好、衰减低,生命周期长。根据实测,发射器可持续工作6小时,接收器续航达8小时,全天免充,完美免疫电量焦虑。发射器还配备专用充电宝,遇到加长的参观或会议也足可应对。

另外,领夹式讲解器配备智能充电消毒箱,集充电、消毒、收纳于一体,三合一,批量式快捷运维省心省力。接收耳机还具备自动开机功能,不必一个个手动开机,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好用不累手。

电子讲解器

总结

在技术和配置上,IndoorLink领夹式讲解器走中高端路线,适合打造品质讲解。比如,专利领夹式、400米远距传输、演艺级音质以及AI真降噪等核心技术,颜值与实力都在线。

无论是减负出行,还是便捷运维,IndoorLink领夹式带来解放双手的时尚讲解体验,告别传统的笨重束缚,应用空间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导游导览,在政企接待、研学旅行、教学培训等领域,也不断迎来新的突破。

在快节奏打卡社交的当下,IndoorLink领夹式从多个维度回应了用户的需求,是很值得推荐的。

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语音导览”顾名思义为“利用语言和声音进行引导和展览”。中国周朝就已经有“春官”一职,专管收藏王室宝物的祖庙,而“春官”在向周王及大臣介绍宝物时就是充当讲解员一职,可以说这是我国语音导览的萌芽状态。现代博物馆的人工讲解最早起源于1907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率先起用导览人员,随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相继跟进。到1957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发明了语音导览设备,将讲解的录音存放在专门的设备里,供观众反复播放和聆听。由此,使用设备进行导览的模式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

1988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引入语音导览设备。发展至今,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导览的形式和服务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对博物馆的服务群体而言,语音导览主要分为两大类:散客导览和团队导览。本文基于中国语音导览设备的使用情况,从上述两种类型着手阐述中国语音导览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未来。

一、散客导览使用情况

散客导览的服务对象为个人观众,该类语音导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前数码化时代

中国第一款针对散客的导览机是卡带式(cassette)导览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这款设备无论是外型还是功能都模仿当时流行的随身听设备,将导览节目内容存储在磁带上,观众配合耳机使用。

(二)数码化时代前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inform导览机为代表的初代数码导览机首次将导览节目制作成音频并存放在内存芯片里,它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卡带式导览机。初代数码导览机体积较大,单机重量达到1kg,声音只能通过扬声器外放,游客需要将设备贴近耳朵以聆听导览节目。虽然这样的使用方式比较吃力,但是其键盘输入的方式让观众首次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导览内容”的参观体验,这个概念便是后文提到的“数字点播”功能的雏形。初代数码导览机由于只支持单语种,因此一些大型场馆为了满足来自世界各国观众的需求,需要为每个语种单独配置一批导览机。2000年初,上海博物馆配备了中文和英文的inform导览机各500台,其他语种的各200—300台不等,总计约2000台inform导览机。

(三)数码化时代后期

为了适应观众不断提升的导览需求,以AGWand导览机和AGMini导览机为代表的数码导览机问世。从2002年起,AG系列数码导览机逐步取代初代数码导览机在中国的市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外型方面有两种不同款式,其中AGWand导览机有着类似inform导览机的长条形外形,声音外放,类似电话听筒,但是更为扁平,并且带有一定的弧度,这种设计符合人体构造,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AGMini导览机则缩小尺寸,约为手掌大小,没有外放功能,需要使用耳机配合使用。

②重量方面由于内置芯片和外壳材质的升级,这两款设备的重量都比inform导览机轻一倍以上。

③功能方面AG系列导览机在数字点播的基础上增加了多语种选择和自动触发功能。多语种选择功能使得博物馆只需利用较少数量的导览设备,即可实现多语种、高效率的语音导览服务,大幅降低博物馆导览设备储备和运营成本。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在inform导览机逐渐被AGWand导览机替换后,导览机数量减少到1000台左右,极大地节省了设备占地空间和能源消耗。自动触发功能是指通过内植RF感应器自动触发导览机内存储的节目,使得观众无需操作,就可实现边走边自动收听相应内容,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导览体验。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自动触发功能普遍存在精度不高和导览密集区域互相干扰的情况,再加上感应器现场安装调试较为烦琐,因此自动触发功能未能实现场馆普及。时至今日,某些场馆仍旧在使用AG系列导览机,足以证明其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方面的普适性价值。

(四)多媒体导览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语音导览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的导览需求,多媒体导览设备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以Opus导览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导览设备面市,这款导览机的芯片支持彩色图片和视频以及各类定制开发的小游戏等多媒体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导览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Opus导览机内置的多媒体功能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尚属于新兴事物,是相当“时髦”的。从此开始,导览进入了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导览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导览节目可按需添加各种类型的图文、视频、地图、互动游戏等内容。以2017年上海气功研究所陈列馆制作的360。互动导览视频为例,通过球形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可以往任意方向旋转和延伸,点击视频内带标签的展品便可以打开相应的讲解界面,将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这种通过数字模型呈现虚拟展品的博物馆被称为“数字博物馆”。

(五)智慧导览时期

近1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迎来智慧导览时代,其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为“物、人、数据”三者之间架设了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博物馆中的人(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物(藏品、各类设备设施、库房、展厅等)的信息可动态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物—人”“物—数据”“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

智慧导览作为智慧博物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突破了仅呈现展厅展品相关信息的导览内容局限,它能通过互联网,广泛结合导览器的租赁管理、观众信息收集、票务系统服务等功能,在满足观众导览需求的同时,使得场馆管理和导览服务更为便捷、高效。

首先,智慧导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播放形式。相较于传统导览设备使用键盘输入编号或者通过RF射频触发来播放节目的形式,智慧导览的播放模式增加了地图选择、扫描二维码,或者使用蓝牙感应器进行定点触发,观众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

其次,智慧导览实现了观众自助租借,节省了人力服务成本。以前的导览设备归还、租借、充电等环节全部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实施,智慧导览设备只需电力供给,观众可通过简单明了的操作说明自行完成导览设备的租借、归还,设备还具备了为内置导览器充电、消毒的功能,无需额外配备专人管理。

第三,智慧导览使后台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系统通过后台服务器连接场馆的网络,管理人员可在后台查阅每台导览设备的实时状态,即充电中、待租中、租赁中等;每台导览机都内置了一枚定位芯片,将导览机的实时位置显示在事先绘制好的场馆电子地图上,便于及时查找观众不慎遗落的导览设备;可以实现导览内容远程写入,节约了技术人员的交通成本;还可以记录和统计观众使用导览机的数据,方便场馆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展品的受欢迎程度。

最后,智慧导览甚至突破了导览实体设备的局限。很多场馆选择将导览的平台从实体导览机换成App或微信小程序,以迎合更多年轻观众的使用习惯,观众即便不进入场馆,也可通过线上平台获取导览内容,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心畅享。

2010年,美国Acoustiguide公司推出一款名为“Smartour”的导览App,充分利用了当时苹果手机的强大功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操作体验。然而,Smartour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它有昂贵的制作费用及固定的模板,对场馆内网络要求较高,功能上与多媒体导览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观众觉得下载一个独立的App专用于单个场馆的导览比较麻烦。前三项阻碍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改善,但第四项则直接导致该导览App项目的推广停滞。

经过数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2018年,微信小程序导览—“小导览”应运而生。与导览App不同,它依附于微信小程序,观众无需下载,可以通过直接扫二维码收听,制作成本和周期都比App缩减了不少,推出后市场反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二、团队导览使用情况

团队导览是针对团队观众进行的语音导览。在大部分情况下,团队导览主要指服务于团队观众的人工讲解。对于许多大型博物馆或景区来说,为团队观众提供导览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衡量其综合运营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团队导览的设备也同样走过了一段发展与进化的历史。

(一)单一简陋的大喇叭

21世纪前,博物馆较少提供针对社会团体的人工讲解。而在旅游景区里,常见的导览形式是导游手持喇叭型扩音器进行讲解。这种导览方式较为简陋,大喇叭一般只有开关两种模式,不能调节音量,且必须手持。人们经常可以在热门景点看到一手持喇叭型扩音器,一手举着旗帜的导游卖力讲解的身影。而其弊端显而易见,近处声音刺耳,远处又听不清,团队拥挤时相互干扰,除了导游自己带领的团队以外,周围的人也都被迫“聆听”,导览效果和体验都不佳。

(二)便于携带的“小蜜蜂”

大约从2005年开始,造型相对小巧、易于随身携带的“小蜜蜂”逐渐取代了大喇叭,被用作博物馆团队导览设备。从功能而言,“小蜜蜂”和大喇叭一样属于扩音器的一种,只是因为其体积小,便于携带而被称为“小蜜蜂”。“小蜜蜂”的音量可以调节,其连接的麦克风从最早的有线型发展成了后来的无线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尽管在外观造型和音量控制上较大喇叭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小蜜蜂”的本质依然是扩音器,无法解决团队拥挤时互相干扰的问题。

(三)无线讲解器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声音传导的讲解器逐渐取代传统的“小蜜蜂”。目前,博物馆主流无线讲解设备主要使用UHF和2.4G两种技术,即俗称的高频波和蓝牙。UHF的传输距离相对较远,而2.4G的频道选择更多,两种技术各有优势,可匹配不同的讲解需求。两种技术在设备的运用方面差别不大,一般都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发射器由讲解员携带,可以连接麦克风,接收器由观众佩戴。接收器根据外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需要连接有线耳机,另一类使用耳挂型无线耳机(类似蓝牙耳机)。讲解声经由接收器的耳机直接传入观众耳中。与“小蜜蜂”相比,无线讲解器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是体验的提升。由于声音直接通过耳机入耳,观众就算离讲解员有一定距离,也能清晰听到讲解内容。其次是避免团队间相互干扰。无论是UHF还是2.4G的发射器,都有数十个不同的频道可以选择,不同的频道匹配不同的接收器,不同团队观众佩戴的接收器只会听到自己团队讲解员的声音,意味着当几个不同团队在同一个地点同时参观时可以互不干扰。最后是讲解器功能多样化。有的讲解器可以实现多人发言,即团队里除讲解员以外的成员也可以发言,适合由多个讲解员合作带队或是观众互动频繁的团队;有的讲解器可以存储导览节目,讲解员可以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音频内容与人工讲解之间进行自由切换,适合一些参观路线和讲解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又需要专人带队的团队导览。

(四)智能分区广播

随着团队导览需求的不断细化,部分高规格接待或VIP团队倾向于既不佩戴耳机接收设备,又能清晰聆听导览内容,因此越来越多场馆开始使用智能分区广播系统进行导览。这套系统主要由讲解发射器、控制器和音频播放设备组成。其工作原理类似无线讲解系统,发射器发出的声音被控制器接收,经由音频播放设备处理后放出。不同之处在于,无线讲解系统的音频信号通过观众佩戴的接收器接收后在耳机上放出;而分区广播系统的音频信号则由事先安装的音响设备播放。这些音响设备被设置在每个需要讲解的区域,讲解员带领团队观众到达一个讲解点位后,通过简单按键操作控制音响公放播放导览音频,团队中的所有人员可同时收听。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团队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设备,而定位音响的存在又能使不同区域的观众在听讲解时互不干扰。但是这套系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馆,因为其对于安装的场地要求较高,一般只适用于室内且讲解区域较为分散的场馆。

三、中国博物馆语音导览的未来

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转而提供线上参观服务(又称云参观),导览的需求随着线下观众数量锐减而降低。随着疫情结束,线下导览的需求开始逐步回升,根据目前我国文旅市场的情况,对未来导览发展趋势进行如下展望。

(一)传统导览机需求稳定

语音导览设备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尽管各种类型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导览的本质还是“听讲解”,可以说导览设备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虽然有部分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持续普及,这类手持式导览机会被逐渐淘汰。但是事实是,参观的观众群体涵盖了全年龄层,其中部分老人和儿童并不是智能手机用户,租借一台语音导览专用设备于他们而言始终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传统的语音导览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作为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自助导览功能持续优化

自助导览是以传统语音导览机为基础,伴随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开发出众多便利功能的智能导览租赁系统。传统语音导览机的租借由人工服务实现,自助导览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员服务,还可以对导览柜中的设备进行自动充电、消毒、数据收集、远程管理等,为现场服务和后台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成为越来越多场馆的选择。未来自助导览将在功能方面进一步优化,比如,通过记录分析观众的设备使用情况,根据其参观习惯推荐最符合其参观喜好和需求的展品导览;依据大数据分析,帮助博物馆在众多展品中,选择最具吸引力的展品和叙述方式来制作导览节目。

(三)终端设备简单化

目前最新的终端设备是多媒体导览机。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类似手机App,都是以触屏为主,辅以物理按键。相当一部分导览机体积庞大,且功能复杂花哨,观众经常在租赁后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和操作这些设备。随着技术的沉淀和市场的反馈,人们逐渐发现一些烦琐的设计和功能并不能提升观众参观的兴趣和感受,反而为获取讲解服务设置了障碍,因而这类终端设备在功能和外型上都将逐渐“瘦身”,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观众的操作。

(四)微信导览使用率提升

目前微信导览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依赖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来实施免费和收费两种不同类型的导览。有些场馆在微信公众号增设了导览功能菜单,免费向公众提供导览服务。有些场馆开发了专门的导览小程序。小程序制作周期快,便于链接至收费功能,尤其适用于一些特别展览的收费导览项目。对于观众来说,使用微信导览,即使不亲临展馆也能浏览和欣赏展览,聆听导览内容,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云参观”。对于场馆而言,将导览功能添加到微信上,也给场馆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无形中将使用导览的线下观众纳入场馆本身的线上用户群,两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保持紧密互动和联系,成为场馆线上生态圈的一部分。微信导览无论从开发设计的难易程度,还是观众使用的便捷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国内微信软件使用的普及和其功能的不断扩展,微信导览使用率不断提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团队导览服务个性化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接待团队观众时较多使用无线讲解器作为导览设备,少部分室内场馆使用智能分区讲解系统,但是随着团队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单一的无线讲解系统或者智能分区系统无法全面适配不同团队的导览需求。比如,有的户外场馆面积较大,且导览点位比较分散,现场讲解员数量供不应求,需要能够全程自动触发的耳挂式讲解器弥补人工讲解服务的不足;一些场馆接待国外观众团体较多,外国观众习惯于边聆听导览边交流的参观模式,需要能够融合发射与接受功能的多人发言讲解设备。相信随着无线讲解器技术的持续提升,团队导览服务将向着个性化、定制化方向不断发展。

(六)内容和服务水准不断提升

除了硬件设备外,语音导览内容和现场服务水平对衡量导览系统的质量同样重要。随着国内文博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观众都有过在博物馆使用导览设备的体验,一些博物馆还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特点,分类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导览路线和内容。比如,上海博物馆分别针对5—8岁和9—13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两册少儿导览探索手册。少儿观众可以依据手册的指引,通过聆听导览,打卡趣味任务,来自主完成展区探索。未来观众对于导览节目内容的质量和现场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场馆在制作导览内容时会从展品选取、文稿撰写、音频录制、数码化以及后期的多媒体制作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考量,并不断提升质量标准,使导览内容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同时,场馆也会进一步加强针对现场导览服务人员的培训,最终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给观众带来更优质的导览体验。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有如下描述:“若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博物馆不单纯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机构,更是有着沟通桥梁作用的文化教育机构,语音导览是发挥这种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中国的语音导览技术从最早的录音机加卡带的导览机到今天各种结合数字技术和无线技术的终端设备以及各类线上导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本文按照散客和团队两种导览模式,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导览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回顾了各项技术的出现、运用和更新,最后对语音导览在国内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依赖的是需求的增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相信中国的博物馆从业者会不断吸取经验,持续更新发展,为观众带来日臻完善的参观体验。(来源网络,侵删)

成功了!深层互联团队分区讲解系统入驻上市公司企业展厅

品质会自证。深层互联团队分区讲解系统在某威上市公司企业展厅顺利通过验收,成功挽救濒临失败的讲解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实力验证。

团队分区讲解系统

团队分区讲解系统与智能化展厅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品牌形象的展示,企业展厅作为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大型企业中都有着日益广泛的建设。与智慧博物馆、智慧展馆发展方向一致,企业展厅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分区讲解系统的运用即是其中之一。

分区讲解系统又称展厅讲解系统、团队讲解系统、展馆解说系统,讲解员手持讲解器,通过现场安装的扩音系统,将声音均衡分布空间,观众无需佩戴耳机,也不必紧跟讲解员,无论远近都能听清讲解员的介绍。

分区讲解系统避免了传统扩音方式(大喇叭等)带来的声污染及后排观众听不清的问题,且可以容纳多个团队同时参观,非常适合接待政府领导、VIP客户、社会团体等。分区讲解系统一旦安装便常年不关机运行,对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有很高要求。

团队讲解系统

某威企业展厅,失误与补救

某威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国民营500强企业。旗下展厅约3000平米,空间布局大气庄重,每天有多批次的来访接待,使用频率很高。为此,集团方非常重视讲解系统的建设,选择了号称“第六代分区讲解系统”且报价低廉的供应商,但在实施中却不断出现各种问题,无法通过验收,最终宣告失败。

集团方着手寻找新的挽救方案,这一次更加谨慎和严格。他们充分考察了市场上知名公司的项目案例,有选择地发布了招标邀请,随后展开远程视频评标,要求竞标单位现场演示。在对8种发声单元全方位对比之后,最终确定了深层互联第四代分区讲解系统。

“受命于危难之际”,为追赶进度,以最小的时间成本实现展厅的正常运转,将损失降至最低,深层互联仅有15天的工期。在紧张的备货、现场实施和系统调试之后,项目如期完成验收,目前已平稳运行一段时间,状况良好,受到集团方高度认可。

展厅讲解系统

第四代分区讲解系统,分米级定位

深层互联深耕语音导览领域,业内首创第四代团队分区讲解系统,实现分米级高精度定位,支持跨越层、架空层等复杂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相邻团队相互干扰问题,语音切换灵敏及时。

相比第一代红外、第二代RFID、第三代蓝牙等传统技术,深层互联第四代分区讲解系统在抗干扰和灵敏切换等方面有质的提升。

  • 实现分米级精准定位,从展区级向展柜级定位跨越。
  • 使用专用UHF频段,电磁干扰少,不会出现信号拥堵,重要接待不掉链子。
  • 配置高品质音频单元,音质清晰还原度高。
  • 关键元器件均为军工级,耐受极端高低温环境。
  • 可与博物馆、展厅的公共广播及多媒体系统无缝融合。
  • 支持多种扩展功能,如自动感应讲解系统。

多年来,深层互联分区讲解系统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7X24小时不间断运转,已有千万平米级项目实施经验,曾多次挽救已告失败的讲解系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沉淀和良好的社会口碑。

最后,深层互联友情提示:当前行业存在无序生长的发展态势,所谓第五代、第六代讲解系统只是一个噱头,并没有严格的技术指标。分区讲解系统一旦安装,再更换就需要重新穿孔布线,必然会损伤墙体,带来更高昂的安装维护成本。馆方务必小心避雷,不要被噱头、销量或报价迷惑,选择时应多加考察比对。

博物馆讲解新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博物馆应积极创新讲解模式,提升参观者的体验。现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的创新模式,包括虚拟导览、“AI+AR+博物馆”和互动体验等,旨在为博物馆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讲解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讲解模式的演变

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讲解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模式以文字说明、音频导览等方式为主,然而,这种单一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需求。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呈现出多元、互动、创新的特点。

虚拟导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虚拟导览是数字化时代博物馆讲解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武汉自然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武汉自然博物馆推出了AR导览服务,参观者通过AR眼镜,仿佛可以回到远古时代,目睹侏罗纪马门溪龙化石重现生机。这种实景展示不仅可以让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观览体验,还能将展品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参观者带来更多启示。通过虚拟导览,博物馆不再受限于实体建筑空间,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感。

苏州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也为参观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2021年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西馆推出AR导览服务,参观者通过AR眼镜即可欣赏汉代的建筑、穿上汉代的服装,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让参观者能够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领略历史文化的多样风貌。虚拟导览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历史的再现,使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文物蕴含的丰富内涵。总之,虚拟导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AI+AR+博物馆”模式:个性化与互动

“AI+AR+博物馆”模式为博物馆讲解带来了独特的个性化与互动体验,通过融合人工智能(AI)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让参观者与文物亲密接触,提升参观者的体验。增强现实技术为博物馆讲解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手机或AR眼镜,参观者不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看到虚拟的展品,还能与其互动,有效增强了参观者的参与感。以湖北省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为例,参观者戴上AR眼镜后,古生物仿佛“活”了起来,营造出了独特的观展氛围。

AI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讲解更趋个性化。AI系统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讲解服务。例如,当参观者对某个历史时期或特定主题感兴趣时,AI系统可以为其精准推荐相关的展品,并提供深入的解说服务。这种个性化的讲解模式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武汉自然博物馆的AR导览服务不仅提供古生物的生动展示,还结合AI技术,根据参观者的反馈和兴趣,智能调整展示内容,有效提升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这种模式下,博物馆不仅是传统的陈列场所,更是一个与参观者深度互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文化体验中心。“AI+AR+博物馆”模式下,还可以实现多语言翻译、视觉辅助等功能,有效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参观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同时享受实时的多语言解说服务。这一特点在面对海外参观者时显得尤为重要。“AI+AR+博物馆”模式以其个性化与互动性的特点,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深入、有趣的观展体验。通过AR和AI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展示和个性化讲解,将博物馆由传统的陈列场所转变为文化体验中心,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互动展览:沉浸式体验

互动展览的兴起为参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这一模式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可以让参观者深度融入文化艺术世界,与展品亲密互动,带来了更加生动、有深度的参观体验。互动展览还可以有效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例如,在某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展览中,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手势操作与虚拟展品进行互动。这一模式使参观者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旁观者,而是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展览内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参观者创造出更为逼真的文化场景。在博物馆的历史展览中,参观者戴上VR头显,仿佛可以穿越时光,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360°全景展示,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陈列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场景。互动展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提升参观者的观览体验。比如,在艺术博物馆的画展中,参观者通过AR眼镜,可以看到画作的创作过程,让参观者深入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互动展览的兴起标志着博物馆参观体验的革新,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

▚创新讲解模式的优势

深度个性化

通过融合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其他先进技术,博物馆讲解能够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参观者提供定制化的文化体验。通过AI技术,博物馆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个性化的讲解服务。AI系统通过分析参观者的兴趣、偏好和交互反馈,可以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参观者的体验。例如,在博物馆中戴上智能耳机,AI系统可以针对某个历史时期或特定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使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参观者的体验。通过AR眼镜或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获得在现实场景中观览展品的虚拟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物的理解。例如,当参观者站在博物馆的特定位置时,通过AR技术可以感知其所在的位置并提供相应的信息,使参观者能够看到虚拟的历史场景或与文物进行互动。这种交互体验不仅满足了参观者的好奇心,还为他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独特的参观体验。深度个性化还表现在语音导览、互动游戏和个性化展示等方面。博物馆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与参观者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互动游戏,可以加深参观者对文化历史的理解。总之,通过AI、AR等技术,博物馆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有效提升参观者的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参观者的满意度,还有助于丰富其文化体验,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的创新发展。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动能。博物馆通过整合各类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不仅丰富了展示手段,更在文物传承、互动体验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通过AI技术,可以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参观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解说服务。例如,通过AI技术,博物馆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兴趣为其推荐相关文物,设计个性化的参观路线,提升其参观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还有助于实现文物信息的智能化传播。通过AR眼镜或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看到虚拟的展品。这种交互式的体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更使得博物馆成为融合了虚拟与现实的文化空间。例如,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AR眼镜看到古生物“活”起来的场景,有助于加深其对文物的理解,提升参观者的体验。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文物得以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例如,Rokid采用S2B2C模式的AR眼镜,参观者只需佩戴简便的设备,就能够在任意地点享受高质量的博物馆导览服务,增强了文物的可视性。总之,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使得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讲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博物馆突破了传统陈列的局限,使得文物得以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推动了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

▚数字赋能:博物馆讲解模式的转型

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

智能化引导以深度学习为基础,通过分析参观者的历史兴趣、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了精准的深度个性化讲解。例如,通过智能导览系统,可以分析参观者的历史浏览记录和学术背景,从而为其提供更深层次、专业化的文物讲解服务,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智能化引导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与参观者的互动交流,并为其提供更深层次的讲解服务。这种模式下,参观者不再仅仅只能通过触摸屏幕获取信息,而是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实现与智能系统的真实互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还有助于参观者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例如,当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幅绘画作品时,他们可以直接向智能系统提问:“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系统将通过语音回应进行详细解答,使参观者更全面地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将博物馆的数字展示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可以在实际场景中欣赏虚拟的文物展品,文物得以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例如,在博物馆中展示的一件古代陶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不仅可以将其放大、旋转,进行近距离观察,还可以“穿越”到陶器生产的历史时期,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这种展示方式有助于加深参观者对文物的理解,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智能化引导的深度讲解模式下,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陈列场所,更是一个智慧化的文化体验中心。通过个性化引导、互动体验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同时也能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跨区域互动

跨区域互动是数字赋能博物馆讲解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这种创新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将不同区域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整合起来。博物馆可以通过AI技术分析参观者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当一位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参观者进行参观时,AI系统可以根据其历史浏览记录精准推荐相关文物,并为其提供深度讲解。通过AR技术,博物馆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通过佩戴AR眼镜或使用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拓展文化视野。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互动,参观者无需亲临博物馆,通过网络即可参与博物馆的线上活动,并与其他地区的参观者分享文物知识和互动体验。这种跨区域的线上互动使得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跨区域互动不仅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加强了文化交流,还为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模式的创新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虚拟导览、“AI+AR+博物馆”和互动体验等创新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需求,还有助于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活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讲解模式将不断演进,为参观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来源网络,侵删)

遇见桂林山水画廊,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走进漓江

遇见山水,听懂山水。由深层互联独家打造,桂林漓江山水画廊导览工程,于不久前正式启动,声情并茂的真人语音引导着游客,走进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中。

桂林山水甲天下,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奇幻瑰丽的艺术人文,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古有向导,今有导游/讲解员,引领游客徜徉山水之间,领略深层次的自然人文魅力。

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的运用,以科技赋能导游导览,缓解讲解员配置不足、讲解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减少重复劳动,以全程自动的讲解模式,代替人工,将美景与传说向游客娓娓道来。

自动导览耳机

双频高精度定位 实时讲解如影随形

漓江排筏游是漓江景区特色热门游玩项目,乘筏而上,可游览漓江最美河段,旺季时江面上千竹筏,全程往返约10公里50分钟,覆盖著名景点如20元人民币背景、黄布倒影、九马画山等,移步异景,极具观光价值。

深层互联自动导览系统,为漓江排筏游带来了全新升级。为保证最佳游览讲解体验,在此次导览工程中,深层互联摒弃了传统信标感应器的运用,开创行业先河,创造性地引入了GNSS双频高精度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及感应灵敏度大幅提升。

GNSS是一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中国的Beidou、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多个卫星系统构成,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等功能,通常单频平均精度10米左右,受复杂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小。

深层互联采用GNSS双频多模定位方式,平均精度可达3-5米,最大定位精度可达亚米级,保证了自动讲解的精准触发。当游客佩戴导览耳机来到特定景点,即能听到对应的语音介绍,超低延迟、零误报,位置相近而讲解不同,灵敏感应,实时讲解,参观体验生动而流畅,与真人导游无异。

自动讲解耳机

与此同时,考虑到高精度GNSS相关元器件成本高昂,深层互联创新采用分离式讲解系统,将定位计算同讲解播报分离,打造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通过批量投放,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科技惠民的创新突破。经过多轮考察和实测,受到景区运营方高度认可,成功采用并正式运营。

原路往返而见闻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庐山的名篇,从不同角度观看漓江的山水,也会有同样的感悟。

在漓江之上,乘筏往返,同一段路,归来所见已大有不同。比如,来时看到刘三姐的雕像,回程则有山峰形如男子,与刘三姐遥遥相对,至此,一个美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完成了闭环。

深层互联自动导览伴随游客全程,与景观相应,即使回到同样的位置,游客也会听到不同的讲解内容。这正是深层互联自动导览系统的独创算法优势所在,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重要景点,准确播报,失误率远低于人工讲解。

徜徉山水之间,风景在眼前引人入胜,耳边民间故事和奇闻解说妙趣横生,即使归程也收获满载,枯燥乏味是不可能的。

自动讲解器

佩戴舒适,全龄友好的自动讲解耳机

深层互联植根语音导览领域,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多次在语音导览行业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如发布业内首个领夹式无线讲解器、头戴式讲解器、投影式定向讲解音箱等等,覆盖语音导览的全品类,可满足参观、导游、培训、研学、演艺等各种场景下不同讲解需求。

深层互联导览耳机又一次成为行业拓荒者,虽小却强。耳挂采用柔软硅胶材质,人体工程学设计,能稳固贴合各年龄段各种耳型。机身小巧轻盈,佩戴舒适,续航持久。

导览耳机运维方便,在出厂前已完成预设,开机即用,通常使用默认配置即可,无需任何操作,简单好上手。另外,耳机内置特制大喇叭,音量比同类提高100%,能将环境水声、风声、发动机马达声等强噪音影响降到最低,很好地照顾到老人孩子等听力较弱的群体,是全龄友好型的旅游导览工具。

自助讲解耳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讲解耳机为天地代言。戴上自动导览耳机,走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当耳边的故事和眼前的山水交融,内化为心灵的震撼与触动,所有跋山涉水的出发,就都有了意义。

这款自动讲解耳机,在深圳博物馆履新了

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各种自动讲解耳机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动讲解耳机具有工作稳定、成本低、使用简单的特点,能弥补导游/讲解员人手不足或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特别适合个人游和自助游的游客,是景区和展馆智慧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前,韩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向深圳博物馆捐赠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要去博物馆实地体验一下。那么,这款在深圳博物馆履新的自动讲解耳机有何特别之处呢?

自动讲解耳机
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捐赠现场

自动讲解耳机的无感适龄

这是一款自动讲解耳机,不需要导游和讲解员,佩戴它就可以自动收听到文物/展品的语音介绍。结合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技术,系统能自动感应和识别游客所处的位置,游客可随意游览,当来到特定展品前,耳机即播放相关展品信息,如一名随身导游,为游客带来专享、即时的讲解体验。

自动讲解耳机操作简单,轻轻挂在耳廓上即可,老人小孩都可以佩戴。它采用硅胶柔肤材质,人体工程学设计,轻巧舒适,久戴不痛且稳固不易掉落。耳机内置特制大音量扬声器,最大音量比普通外挂耳机提高100%以上,即使是听力不佳的老人或者身处工厂、闹市等嘈杂环境,也能获得理想的收听效果。

自动导览耳机也有国际范儿

自动导览耳机

博物馆年轻的发展姿态,以及丰富的文创周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包括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深圳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居住着众多外国人,其中人数位居前五名的是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和加拿大,韩国人位列第二。这款自动讲解耳机提供了13种语言自由切换,能覆盖绝大多数外国游客需求,可以说是非常国际友好了。

除此之外,深层互联自动讲解耳机还具有以下优势:

  • 突破亚米级高精度,讲解点间距从展区级大幅缩减到展柜级,感应精度提高300%以上,延时和误触发都降低到最小水平;
  • 引入了耐低温、长寿命的语音推送器,可在室外-30℃至+60℃恶劣环境下长时间使用,典型场景下使用寿命5年以上;
  • 非入耳式佩戴,更干净卫生,久戴不痛;
  • 耳挂可360°旋转,支持左右耳佩戴,适合不同耳型;
  • 配备智能充电消毒箱,磁吸式充电、消毒与收纳一体同步,更安全高效。

遇见自动讲解耳机

自动讲解耳机的工作场所包括博物馆、景区、企业展厅、工厂车间等有参观接待需求的场馆。

导览设备租赁柜

讲解耳机主要是由景区场馆向游客提供。当前,越来越多的景区配置了导览设备租赁柜,像自动售卖机一样,提供导览器、讲解耳机、耳麦等租赁服务,游客可以很方便地扫码使用。